第736章 众叛荡平,四州沦陷(1/5)
话说泰始二年三月初三日,殷孝祖率军与叛军交战,在作战时被流箭射中阵亡,时年五十二岁,军主范潜投降叛军,官军惊骇,于是都推举沈攸之代替殷孝祖作为统帅。
刘休仁正屯兵虎槛,闻知殷孝祖死讯,便派宁朔将军江方兴、龙骧将军刘灵遗各率三千人赴赭圻支援。
沈攸之认为殷孝祖一死,明天如不再次发动进攻,则示敌以弱,而江方兴和自己名位不相上下,必不愿意服从自己,如军令不一,则此战必败,于是率众军主拜见江方兴,说道:“四方藩镇同时反叛,朝廷控制的地方,不过只有方圆百里。两军刚刚交锋,殷孝祖便战死,以致士气受挫,朝廷忧心。如果明天不能打胜,那么大事便难以成功。今早,大家都认为我应该当统帅,但我为人胆小,本领远不如你,现在便推选你当统帅,我们应该相互合作努力奋斗。”
江方兴听后,感到非常高兴。
沈攸之出来后,面对众军主的埋怨,劝道:“你们忘了廉颇与蔺相如、寇恂与贾复的故事了吗?我只是要拯救国家,怎能计较官位的高低?况且我能向他让步,他必定不能向我让步。如今为的是共同解救当前的危机,怎么能自己树立异端呢?”
赭圻守将,为寻阳左卫将军孙冲之、右卫将军陶亮等人,统兵约有二万名。孙冲之对陶亮说道:“孝祖骁将,一战便死,天下事不难手定了。此地不须再战,便当直取京师。”
陶亮不肯从,但与部将薛常宝、陈绍宗、焦度等人,出兵对垒,决一胜负。方兴与沈攸之夹攻敌阵,有进无退,杀得寻阳军士,弃甲撤兵,一哄儿逃往姥山(今安徽繁昌东北)。死亡过半,失去湖、白二城。陶亮大惧,亟令与孙冲之退保鹊尾,只留薛常宝等镇守赭圻。
寻阳长史邓琬,闻前军败绩,复而派遣豫州刺史刘胡,率众士兵三万,铁骑二千,援应孙冲之、陶亮。刘胡系宿将,颇有勇略,为将士所敬惮,孙冲之、陶亮二人,亦倚以为重,总道是长城可靠,后必无虞。会宋廷已擢升沈攸之为辅国将军,代殷孝祖督前锋军事,又调建武将军吴喜,自会稽至赭圻。沈攸之以军势颇盛,遂麾军围攻赭圻城。
薛常宝在赭圻粮尽,屯兵浓湖(今安徽繁昌县)的叛军大将刘胡便将米装在布袋里,然后牢牢捆绑在船舱中,再把船掀翻,让船顺风流下,把米载到赭圻。沈攸之怀疑这些船只有问题,让人把船翻过来查看,于是得到了许多粮食。沈攸之的从子沈怀宝,也是叛军的将领,他派亲信杨公赞携带密信招诱沈攸之。沈攸之将杨公赞斩首,把沈怀宝的书信呈给明帝刘彧。不久,沈攸之攻克了赭圻,因功升为使持节、督雍、梁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诸军事、冠军将军、宁蛮校尉、雍州刺史。
同年六月,袁顗率军进驻鹊尾(今安徽庐江县境内)。军主张兴世越过鹊尾,占据上游的钱溪(今安徽贵池东梅根港)。刘胡攻击占据钱溪的张兴世时,沈攸之便率众将进攻浓湖。当时,袁顗命人传话说叛军已经攻破钱溪,众将都很惊慌。沈攸之道:“如果钱溪已被攻取,一定会有几人逃回来,这一定是他们进攻不利,传播假消息来恐吓我们。”勒令军中不许乱动。不久,钱溪果然有人传信,说是击败了叛军。沈攸之便将从钱溪送来的叛军被割掉的耳鼻,送给袁顗,袁顗骇惧马上追回刘胡。
建安王刘休仁率兵进入袁顗遗弃的大营,接纳十万人投降,同时派沈攸之等追捕袁顗。
袁顗逃到鹊头,与镇守那里的主将薛伯珍会合,并带他所属的部队数千人一同向西撤退,打算前往寻阳。夜晚,住宿山间,袁顗杀马慰劳将士,回头对薛伯珍说:“我并不是怕死,只不过想要到寻阳,在主上面前请罪,然后自刎!”言辞慷慨激昂,吆喝左右侍从,取来刘子勋赐给的符节,左右侍从无人理他。
等到天亮,薛伯珍请求与他单独谈话,然后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